岁月的声音,回响在熟悉的味道里,虽然年纪渐长,开始害羞于过生日,但一碗爱吃的面是不可能少的。
我的“人生菜单”,趁热吃下,热辣也变得回甘。
牛肉面
汤底:
2颗草果、3片香叶、3个肉桂,4片山奈,一小撮小茴香和花椒,装入纱包封口,制成香料包。
牛腱肉在水中浸泡四小时后,和牛骨棒、半只土鸡一起入清水锅,煮开,撇尽浮末,放入姜、盐、白胡椒、香料包,加盖小火吊汤2-3小时。 牛骨和鸡捞出弃之,牛腱肉放凉切片,然后加点盐,高汤完成。
面条:
蓬灰(也可以用盐)倒入30度的温水中溶解后,倒入和尚头面粉中,搅成絮状,然后放在案板上充分揉,当面团变成较硬的状态时,揣少许水用拳头用力揉,直至面团达到软硬适中、光滑的状态。
2、压扁面团上下两面都抹好油,放入容器里,盖上保鲜膜醒面1-2小时。
醒好的面饼切成细长条,两手分别拽住两头,上下甩,直到面条到达理想粗细状态。
煮面:
拉好的面条入沸水锅,烧开后加入少许凉水,再次烧开后捞出,盛碗。
倒入牛肉高汤,码上牛肉片,焯过水的白萝卜片,撒大量香菜和蒜苗,一大勺油泼辣,完成!
兰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,名为金城,意为“金城汤池”,因军务需要而设立,自古以来是一个重要的军务据点,建国后兰州区也设在此处,兰州居民多为征战移民。从明清开始,兰州便形成为汉、回、藏、蒙等多民族聚居的格局。新中国建立以后,由于国家政事环境的影响及重点发展内陆城市工业的政策,从全国各地不同职业、不同民族的建设人才来到兰州,使兰州人口结构变得复杂化。人口结构复杂性,要求饮食文化具有“大同”的性质,即能适合来自不同区域的人群的口味,又能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民族风俗习惯。一百多年来,兰州拉面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经营性小吃,具有价格便宜、量大味足、食用方便、适宜的人群广等优点,符合了当地的经济水平、民族宗教、气候条件、饮食结构,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需要。在兰州有“兰州人三天不来个‘牛大碗’,就心火难捺”的说法。因此牛肉面的出现也是兰州饮食历史的选择。
免责声明: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,均来源于其对应的商铺,信息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该信息的来源商铺所属企业完全负责。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 版权和其他问题,请及时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,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。
友情提醒: 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资质及产品质量,过低的价格有可能是虚假信息,请谨慎对待,谨防上当受骗。